巨型钻地弹首次实战!
沉寂的伊朗高原夜空突然被刺耳鸣啸撕裂。
2025年6月21日,美国B-2“幽灵”隐形轰炸机群以跨越洲际的奔袭,向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伊斯法罕三处地下核设施倾泻了14枚单体重达13.6吨的庞然巨物。
这些代号GBU-57的“巨型钻地弹”(MOP)在触地瞬间并未立刻爆炸——而是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般持续向地底掘进,直至抵达预定深度后才释放出相当于11吨TNT的毁灭性能量。
当火光裹挟着混凝土碎块喷涌出地表时,服役14年的“掩体粉碎机”终于完成实战首秀,而美军单次行动的账面成本也随之飙升至5亿美元。
掀开这场突袭的技术幕布,最引人瞩目的是那14枚呼啸而坠的MOP炸弹。
这种由波音公司研制的钻地怪物曾长期陈列在美军武器库最深处,每枚造价高达2000万美元。
更惊人的是它的破坏逻辑:在接触地表后仍能继续向下贯穿61米,通过延时引信在最深处引爆,专门针对伊朗用数百米山体浇筑的核设施堡垒。
由于单枚重量相当于三辆主战坦克叠加,现役战机中仅有B-2轰炸机能承担投送任务——而本次出动的7架轰炸机,竟动用了美军现役19架B-2机队的三分之一以上。
与钻地弹形成战术配合的是30枚“战斧”巡航导弹。
当潜艇在波斯湾深处完成发射时,这些每枚价值400万美元(参考近期澳大利亚采购价)的精确制导武器直扑纳坦兹核设施。
至此仅弹药开销已达3.2亿美元,但这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吞金兽才刚刚启动引擎。
关于B-2机群起飞机场的信息在迷雾中拉扯。
虽有关岛与迭戈加西亚基地的猜测,但美国政府匿名消息最终证实:轰炸机编队从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拔地而起,开启近40小时的史诗级奔袭。
在37小时的超长航程中,每架B-2每小时燃烧约20万美元运营成本(经通胀调整后数据),仅飞行燃料和维护费用就消耗近6000万美元。
更大的黑洞隐藏在配套体系:KC-135空中加油机群伴随产生的每小时万元级损耗;数百名情报、调度、地勤人员的不间断保障;卫星侦察系统与加密通信频道的专属占用。
当这些未计入常规军事预算的隐形支出被汇入总账,5亿美元直接成本终于浮出水面——这相当于每分钟烧掉20万美元的战争时速。
有人估算过吗?
这种每分钟烧掉两套豪宅的打击效率,究竟换来了什么?
更耐人寻味的是武器库存的锐减。
资料显示,美军现存MOP钻地弹不足30枚,而此次行动一口气消耗14枚,几近半世纪储备清零。
这种非量产武器生产线早已关闭,补充弹药需要数年周期。
美国以掏空战略储备库为代价,意图彻底瘫痪伊朗核能力——福尔多核设施厚重的复合防护层在数枚重复打击下崩塌泄露,监控画面显示有放射性物质逸出迹象。
在联合国紧急会议上,秘书长古特雷斯面对硝烟未散的画面发出警告:“任何一方的新行动都可能使局势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声明则更直白:“美利坚的每一处中东利益都将成为打击目标。”
此刻以色列全境已升级战备,沙特等多国美军基地进入最高警戒,波斯湾油轮保险费率飙升300%。
分析指出,美军在三天行动中烧掉的5亿美元,不过是为地区火药桶支付的首期引信费——真正的“战略负资产”才刚刚开始计提折旧。
当B-2机群穿越晨昏线返回本土时,沙漠深处的地质断层已被永久改变。
这场耗资5亿美元的“外科手术”,究竟是为防核扩散树立新标杆,还是打开更危险的多米诺骨牌?
此刻的德黑兰街头,海报上新增了钻入地表的炸弹涂鸦,下方写着一行波斯谚语:“塌陷的矿井迟早会吞噬掘墓人。”
那么在你看来,这笔天价战争投资究竟是精准清除隐患的教科书案例,还是点燃更大危机的危险赌局?
#高考人生始发站#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