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八十年代,如果苏联真的在中苏边境集结了百万大军,他们真的有能力攻占北京吗?
在许多70后以及更早出生的人的记忆中,中苏边境苏联陈兵百万的事情特别深刻。为了应对苏联可能的进攻,防空洞和防空警报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六七十年代,中国面临的最大外部军事威胁,并不是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美国,而是来自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在两国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上部署了大量军队。从1965年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数量从13万迅速增加到50多个师。
地面大军压境,苏联还把数千架先进战机和一艘航母、十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以及八十九艘各种潜艇都集中在中苏边境。
面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的大量军队,中国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弱,而苏联在各方面几乎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邓小平曾提到,中国对苏联军队逼近感到十分担忧。苏联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在蒙古和海参崴两地部署了大量兵力,对中国形成了两面夹击的局面。中国一直面临着可能被苏联军队进攻的危险。邓小平评价说,这种部署方式与苏联当年对付关东军时的策略相似。
邓小平曾经说过,苏联大军对中国的威胁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在1945年二战末期,苏联的百万大军就已经以辉煌的战绩证明了,他们从北方的大军压境对中国的领土构成了巨大威胁。
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厉害?
二战期间,不可一世的纳粹大军在苏联遭遇了惨败,曾经所向披靡的希特勒闪电战最终被苏联的钢铁洪流击败了。
到了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苏联的大军开进了中国东北,充分展现了苏联军队强大的攻击力。1945年8月,苏联红军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把号称“日本皇军之花”的几十万关东军打得大败。
苏联军队对日本关东军的攻势非常顺利,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简直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曾经嚣张的日本关东军,在苏联大军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苏联强大的钢铁力量让全世界都感到震惊。
素来以勇猛顽强著称、面对美国陆军都不落下风的日本关东军,面对苏联大军时,几乎只能防守而无力反击。正因如此,苏联的军队成了冷战时期西欧国家最可怕的噩梦。
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组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阵营,还迅速崛起,成为了与美国齐名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
后来,苏联充分利用自身体制的优势,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使之与美国并驾齐驱。正是依靠这些成就,苏联的红军成为了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实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在比较军队实力时,苏联红军并不比富有的美军逊色,反而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因此,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红军一直是西方国家最担心的力量。
苏联红军过去的成绩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感到害怕和警惕,包括中国。
因此,当中苏关系破裂后,面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集结了百万大军的威胁,新中国感到非常紧张。而继承了沙俄贪婪与蛮横传统的苏联,更是多次向中国发出军事威胁。
当时,苏联经常威胁要对中国发动军事攻击,甚至多次挥舞核武器,企图用其更先进的轰炸机和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工业基地进行打击。
眼看苏联大军已经逼近,局势十分紧张,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保卫国家,全国上下都行动了起来,全力以赴准备应对可能的进攻。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都在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那个时候,特别是在北方和靠近苏联边境的地方,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挖地道。每个城镇的街道上都能看到防空洞,拉响警报进行防空演练也成了日常。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更是动员了全国的力量。
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还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可以说,在六七十年代,中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边境上的对峙也十分严重,达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当时,任何一点小摩擦都可能引发双方的军事冲突,甚至可能导致苏联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
如果苏联军队真的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那么拥有丰富机械化作战经验和先进武器的苏联军队,是否真的能轻易击败中国军队,甚至攻下北京呢?
我的看法是:这完全不可能。不仅苏联打不到北京,就算他们想重现1945年迅速占领中国东北的辉煌,也不可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人们常常认为苏联军队人数众多,但事实上,苏联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达到百万大军的规模。因此,苏联在亚洲的军事力量远不及人们的想象。
自1965年起,苏联开始在中苏边界增加兵力,这一增兵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到了198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
苏联远东军区的兵力最雄厚,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远东军区的兵力最多时是在1990年,当时地面部队有5个集团军,约37万人。
这些部队装备有6000多辆坦克、8700多辆装甲车、5800多门各类火炮,还有300多架直升机,确实是实力雄厚。
除了实力最强的远东军区之外,苏联的外贝加尔军区是驻扎兵力第二多的地方。外贝加尔军区的兵力最高峰时达到了11个师,大约有26万人。这些部队装备精良,拥有3100辆坦克、4000辆装甲车以及3900多门火炮。
而西伯利亚军区的地域最广,但兵力相对较少。在1989年,西伯利亚军区仍有8万多人、2000多辆坦克、3500多辆装甲车和2000多门火炮。
就算把那些军区部队人数最多的时候都加在一起,也只有71万人,离100万还差得很远。
其实,这个数字指的是各军区在不同时期兵力最多的状况。实际上,在同一时间段,苏联与中国接壤的军区加起来,兵力总数远远达不到71万这个规模。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一直听说苏联在中苏边境和中蒙边境部署了“百万大军”。那么,苏联究竟在这些边境地区部署了多少兵力呢?
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了大量军队。那时,中国刚刚开始了改革开放,并且刚刚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由于美国和中国都将苏联视为共同的对手,这两个新交好的国家之间经历了一段友好时期。
在1979年,中国准备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之前,邓小平特意前往美国,向美国方面通报了中国即将对越南展开自卫反击战的计划。这次行动主要具有惩戒性质,目的是捍卫中国的安全利益。
尽管美国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但对中国如此坦率的态度感到非常高兴。因此,为了回报中国的好意,同时也考虑自身利益,美国也将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情况告诉了中国。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美国提供的情报显示,在长达7000多公里的中苏边界上,苏联军队共部署了54个师的兵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54个师并非全部都是满员编制的。
按照苏联军队的标准,一个装备齐全的师通常有大约12000到13000人。然而,在中苏边境的54个苏军师中,大多数部队都没有达到满员的状态。
其中,达到满员70%到80%的苏军部队占了全部驻军的三分之一。兵力较少的部队,即使只达到满员的50%到60%,也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剩下的大部分部队,规模只有4000人左右,也就是所谓的架子师。
因此,依据苏联驻军的真实情况,长期被认为有百万之众的中苏边境苏联部队,实际上只有大约43万人。
这个信息是在1979年由美国给出的。考虑到美国长久以来在情报收集上的强大能力以及对苏联的深入了解,这个情报应该是可靠的。
43万这个数字不包括苏联在蒙古国的5万余驻军。所以,1979年苏联在中苏及中蒙边境的驻军大约有50万左右。
后来,虽然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苏联在中苏边境增派了一些军队,但总体规模并没有太大变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驻军一直保持在50万左右,54个师的编制也没有增加。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从来没有达到过百万的规模。也就是说,许多人印象中的“百万驻军”,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美国中情局曾经在1982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了这一点。在这份报告中,中情局表示:
中国估计苏联在北方边境部署了100到120万兵力,这个数字是中情局估计的两倍。这是因为中国考虑了苏军全部经过战争动员后的实力。
实际上情况并非这样,在和平时期,苏联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在中苏边境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全副武装的军队。
实际上,驻守在中国和苏联边境的数十万苏联军队,并不是全部都是苏联最顶尖的部队。那时候,苏联的这五十多万大军里,有不少部队装备老旧,训练也不够充分,基本上是在当地临时拼凑起来的,可以说是次一级的部队。
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既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也有不少是临时组建的新部队。这些新部队没有经过严格的长期训练,人员和武器装备也与老牌主力部队有很大差距。
以苏联外贝加尔地区的第80预备坦克师为例,这个在1974年成立的预备坦克部队,只有270辆IS-3M重型坦克。
IS-3M重型坦克是一种改进型的坦克,它是基于苏联在二战末期研制的IS-3重型坦克进行升级而来的。IS-3重型坦克是苏联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开发的一款坦克,但由于战争已经接近结束,这款坦克并没有参与与德国军队的任何战斗。
所以,这支预备坦克师使用的是二战末期水平的武器,战斗力自然比不上苏联的主力部队。这种情况在苏联新组建的军队中非常普遍。
在中苏边境上,苏联那边有一些刚组建的摩托化步兵团,连基本的步兵车和装甲车都配不齐,只能临时从老百姓那里借车用。这和我们印象中苏联军队那种全是钢铁装备的壮观景象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即便苏联真的冲动到想对中国发起攻击,它在中苏边境的兵力和装备也不足以对中国进行全面的进攻。
由于苏联新组建的几十支部队,因为训练不够,装备落后,坦克和装甲车辆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战斗需求,更不用说进行大规模深入作战了。
第三,面对苏联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全面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不是毫无反击之力。虽然苏联红军的战斗力一直备受认可,苏联也曾凭借辉煌的战绩,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这并不表示苏联红军所向无敌,同时也不能认为中国军队完全没有战斗力。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不如一些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和出色的战斗力,用实际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被称为新中国“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里,装备简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当时全球最强大的美国军队。尽管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没有海空优势,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战斗精神,硬是战胜了装备精良的美军,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苏联援助的武器还没送到中国。那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的是各种不同国家生产的武器,没有依靠苏联的武器,却成功打败了美国军队。志愿军靠着自己的力量,把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附近。这充分证明了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国内还是一片废墟,武器也非常落后。但是,中国军队却敢于挑战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并且取得了胜利。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也比初创时期有了很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怎么会害怕来自苏联军队的威胁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军队曾战胜过美国军队。二十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自然也有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苏联军队的挑战。
事实证明,不论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还是后来中苏边境的多次军事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未曾对苏联感到畏惧,始终保持着优势。
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苏联曾与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并肩作战,对此自然是了如指掌。
虽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装备在当时远远比不上苏联,但苏联并没有因此轻视中国,更不敢低估解放军的战斗力。
所以,虽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虽然在边境发生过多次冲突,战事随时可能爆发,但苏联一直保持着冷静。
因为,苏联人知道,一旦他们发动战争,迅速击败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掉入中国战争的陷阱,甚至被中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击败,这才是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看似粗犷却极其精明的苏联人,怎么会愿意冒险呢?
第四,为了防范苏联可能的攻击,中国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在中苏边境集结了大量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数量上超过了苏联军队,而且大多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力量。因此,苏联早就失去了快速取胜中国的希望。
面对苏联的大规模军队集结,中国非常重视,把超过一半的正规军部署在了沈阳、北京、兰州和乌鲁木齐这四个军区。这四个军区都紧邻苏联边境,主要负责应对来自苏联的大部分军事威胁。
中国对邻近的拥有百万大军的苏联非常警惕。当时,解放军的185个主力师中,有97个被安排在中苏边境的四大军区。而在北方,47个守备师里,有22个也被部署在那里。
当时,在中苏边境的解放军总兵力有172万人,是苏联驻军的3倍多。此外,还有260万民兵。
那时候,中国在中苏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这些部队装备了几乎所有的先进武器。
当时,解放军仅有11个坦克部队,其中有8个被安排在北方的四大军事区域。中国空军拥有670架轰炸机,其中有305架位于中苏边界,555架攻击机中也有350架在北方部署。
为了防范可能与苏联发生的冲突,先进的火炮、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装备,一直以来都优先提供给北方的部队。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紧张局势。
中国在准备胜利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可能的失败情况。为了应对潜在的中苏冲突,中国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在纵深方向上布置了大量的工事和部队。
因此,由于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部署了超过170万的庞大军队,再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出色的战绩和强大的战斗意志,苏联对中国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
实际上,美国那时很清楚,苏联驻扎在中苏边境的部队根本没有能力对中国发起攻击,美国进而推测:
如果苏联真的想要发动一场攻占中国北京的大规模侵略,他们至少需要80个满编师。
而中国也清楚这一点,邓小平曾说过,如果苏联要对中国进行全面进攻,“至少需要从欧洲调集100万人”。
然而,将百万大军从欧洲调往远东,对苏联来说负担巨大。这不仅增加了苏联沉重的后勤补给压力,还意味着必须减少用于对抗北约的力量。
欧洲是苏联的战略重点,无论是为了保护苏联的欧洲领土,还是为了对抗美国,苏联都不会轻易把欧洲的利益放在一边。所以,只要苏联没有失去理智,他们就不会为了远东的冲突而牺牲欧洲的利益。
中国对此自然心知肚明。当年,邓小平就曾指出:“苏联要真正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的军队数量是现在的3到4倍。”
关于苏联威胁要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和工业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中国也有足够的应对办法。当时担任军委秘书长的耿飚就曾向美国方面表明:
中国的核武器藏得非常好,能够躲过苏联的第一次核打击。即使这样打击发生,中国仍然有能力给苏联带来难以承受的毁灭性打击。
如果我们再加上海外华人用自己最擅长的“人民战争”,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让入侵的敌人陷入我们“人民战争”的泥潭,最终将他们拖垮击败。
因此,苏联在中苏边界集结大量军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实际上只是表面文章。苏联根本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全面攻击,也无法战胜中国的军队。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