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区有一栋六层旧楼,建成多年,楼里不少住户是老人。最高层的张奶奶年近八十,每次买完菜爬楼都得歇两三回,儿女想接她去同住,她舍不得老邻居,只能自己慢慢撑着。
一天,三楼的王阿姨在楼下碰见拎着菜气喘吁吁的张奶奶,提议加装电梯。这话在楼里传开,住户反应分成两派。一楼的李叔叔做小生意,每天要运不少货物,担心电梯挡门口影响生意,还怕运行噪音吵到家里;二楼的赵姐有个上小学的孩子,既怕施工时孩子不安全,又担心电梯井挡了客厅采光,家里会变暗。
高楼层住户大多很支持。五楼的刘爷爷有高血压,爬楼对他来说格外吃力,他说只要能装成电梯,自己愿意多承担些费用。之后,王阿姨牵头组织协调会,第一次开会时,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李叔叔说 “你们高楼层方便了,我们低楼层遭罪,凭什么”,刘爷爷也激动地反驳 “我们年纪大了,爬楼真的受不了,你们就不能体谅下”,最后会议不欢而散。
过了几天,王阿姨再次召集大家,这次她提前找了专业电梯公司,让工程师来讲解安装方案。工程师说电梯井可设在楼的侧面,不会挡住低楼层窗户,而且用的是静音电机,运行噪音比家里冰箱还小。关于费用,王阿姨也提出了方案:一楼不用出钱,二楼出总费用的 10%,三楼 20%,四楼 30%,五楼 35%,六楼 45%—— 六楼爬楼最辛苦,且装电梯后房价可能涨幅更大,这样分摊相对公平。
李叔叔仍犹豫,担心施工影响生意,王阿姨又和施工队协商,把主要施工时间安排在周末和晚上,平时只做不影响进出的准备工作,还在楼门口搭了临时通道。赵姐担心孩子安全,王阿姨就组织住户轮流在施工区域附近照看,不让孩子靠近。经过多次沟通,大家终于达成一致,签了协议,电梯开始安装。
施工期间,邻里间多了不少互相帮忙的事。张奶奶不方便出门,李叔叔每天帮她把菜送到家门口;赵姐下班晚,刘爷爷就帮忙接她孩子放学,等她回来再送过去。大概三个月后,电梯装好试运行,楼里住户都很开心。张奶奶第一个坐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只用几十秒,她激动地说 “这辈子还能在家门口坐上电梯,真是太好了”。李叔叔也感慨 “没想到装完一点不影响生意,噪音也小,之前是我想多了”。
如今,这栋楼的邻里关系比以前好太多,大家常在楼下聊天、下棋,有时还会分享家里做的菜。在我看来,旧楼加装电梯本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事,但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很正常,毕竟每个住户的需求和顾虑都不一样,低楼层担心的采光、噪音、费用,高楼层担心的爬楼难、分摊问题,都有合理之处,没有绝对的对错。
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愿意牵头,是否有有效的沟通方式。王阿姨的做法很妥当,她没有只站在高楼层角度,而是主动听取低楼层意见,找专业人士解决技术问题,提出公平的费用方案,还协调施工队减少对住户的影响,这样才能让大家放下顾虑,达成一致。同时,这件事也体现了邻里互助的重要性,施工期间的互相帮忙,不仅解决了各自困难,还增进了感情。其实很多社区问题,只要大家多些理解包容,多沟通找办法,而非互相指责僵持,就能找到让多数人满意的答案。旧楼加装电梯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整栋楼住户的事,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好事办好。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比如小区要改造公共设施,或做可能影响邻居的事,不同人有不同意见。若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看待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试着理解他们的顾虑?要是让你们协调这类事,除了文中提到的方法,还会想到哪些办法解决分歧,让事情顺利推进?另外,你们觉得邻里互助在解决这类社区问题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会不会觉得有时候,一些小帮助能让大家更容易放下矛盾,达成共识呢?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