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火种
今天为大家带来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见证—《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和二渡赤水时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见证红军用的步枪子弹
这件纸质文物是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河前,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纵 26厘米横 38.3 厘米。它解释了中央红军暂时放弃北渡长江向川西北发展的原因,鼓励全体红军指战员鼓起勇气,提高作战决心,为创造新的云贵川苏区而斗争。
展开剩余80%《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三颗子弹是红军二渡赤水河与国民党军作战时使用的,均为步枪子弹,长度在 7.5-8 厘米之间。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于四川合江注人长江,是长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它流经云南的镇雄、威信,贵州的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四川的叙永、古蔺等县市,全长 500 余公里,流域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这条河由于红军长征过程中先后四次横渡而闻名于世。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长征。当时,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可能有两个:一是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二是东出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为此,蒋介石调集中央军、湘军、川円次横渡而闻名于世约40万人层层设防、步步紧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边界地区。
面对敌人重兵压境的险恶形势,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毛泽东果断决定:中央红军迅速脱离遵义地区,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另图发展。1935年1月19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北上,分三路向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区开进。24-26日,红军攻占土城、习水、三元场等地,在相继打败黔军和川军一部后,于 29 日开始,从土城、元厚场等地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准备相机从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
二渡赤水时红军用的步枪子弹
2月初,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以川军 12个旅的兵力沿长江布防,命中央军、黔军、滇军追击而来。鉴于敌情的变化。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红军向川滇边的扎西(今云南威信)地区集结,并在当地进行整编和休整,广泛开展群众工作,扩充红军 3000余人,壮大了自身力量和革命声势,增强了战斗力。
此时,国民党军亦从各个方向向扎西地区集结。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国民党军主力大部被吸引至川滇黔边境而黔北地区兵力空虚的有利形势,决定中央红军挥师东进,重返贵州,并下达了东渡赤水河的命令。当时,许多红军指战员对放弃北渡长江、改向黔北进军不理解,在思想上产生很多疑虑。为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于2月16日发布《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向红军指战员宣告:“只有消灭贵州、四川、云南以及蒋介石的'追剿’部队,我们才能在云贵川区域内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求得有把握的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这是党中央、中革军委从当时的战争实际出发,指挥中央红军进行四渡赤水战役的战略思想、战略目的和指挥红军作战的根本指导思想的体现。
2月18-21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郎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向敌人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并迅速攻占桐梓。之后,红军勇夺天险娄山关,又于 28日再次攻占遵义城,并控制了红花冈、老鸦山、碧云峰一带。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一战,中央红军主力在5日内攻下桐梓、遵义,击溃军王家烈部八个团、吴奇伟部两个师,缴获各类枪支 2000 支以上,俘虏约 3000人追击敌人至乌江岸边,敌人因砍断浮桥才免于全军覆没。此役是中央红军自长征出发以来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并且打开了北的新局面。
195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张际春将这篇千余字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捐赠博物馆。他于1934 年 10月参加长征,随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的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行动,协助部队进行宣传、收容和筹粮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红军二渡赤水河时与国民党军战斗的东皇殿(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南 120 里,与仁怀县相邻)等地区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在当地发现了红军当年作战时遗留在战场上、未使用过的子弹。1975 年 10月,贵州省博物馆将其拨交给博物馆。
故事选自《红军长征文物100个故事》
鹰潭市图书馆
发布于:北京市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