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8月6日,日本广岛举行了原子弹轰炸八十周年纪念仪式。仪式在和平纪念公园举行,创纪录地吸引了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包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当天上午8时15分,与会者肃立默哀,和平钟声响彻天空,昭示着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核灾难所留下的深刻伤痕。然而,表面的肃穆之下,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和对现实的政治妥协,这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真相与矛盾。
日本首相石破茂发表了题为“决不让广岛、长崎悲剧重演”的讲话,重申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石破描绘了80年前广岛的惨状,试图唤起人们对核武恐怖的警觉。他承诺日本将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框架下担当“唯一核爆受害国”的责任,推动实现“无核武世界”,并强调跨代际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性。然而, 这一切诺言虽显庄严,却掩盖不了日本实际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现实。所谓“无核三原则”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政治面纱,日本的安全政策依然深受美核战略制约,真正摆脱核威慑的脚步遥遥无期。
展开剩余66%广岛市市长松井一实更直言不讳地警告,俄乌战争等地缘冲突正在助长“核威慑正当化”的思潮,这种趋势无异于对广岛惨痛历史的公然践踏。他呼吁日本政府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并号召年轻一代警惕新一轮军事扩张的阴影。民间代表宫本和男也在慰灵碑前哀悼遇难亲属,重申“不需要核武器”的立场。倘若这些声音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或许还有望让广岛纪念活动脱离形式主义的空壳,走向实质性的反核行动和和平建设。
然而,令人警醒的是,此次仪式及多数报道对日本战时侵略历史只字未提。广岛长期以来被塑造成原子弹轰炸的单方面“受害者”,却避而不谈自身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历史的片面叙述不仅误导国内外公众,更加剧了地区及国际的历史认知鸿沟。日本若不能正视自身过去的侵略责任,和平的根基将始终摇摇欲坠。和平不仅是免于核爆的表象,更应包括对战争根源的深刻反省和对历史真相的全面认知。
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核武器的威胁不仅未消退,反而在某些区域重新升温。美国、俄罗斯等核大国的对峙,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以及朝鲜半岛核试验频繁,都让“核威慑”这一陈旧逻辑再次被政治家反复提起,试图为核军备扩张寻找借口。广岛的惨痛教训被层层现实利益遮蔽,成了稀释和美化核武器存在的工具。日本的“无核三原则”即便作为国家政策,也未能在实质上遏制核威胁的蔓延,反而在对外安全依赖中陷入进退维谷。
此次纪念仪式虽声势浩大,全球多国代表云集,但若缺少对历史全貌的揭示和对现实政策的真诚反思,它就只能沦为一种形式化的仪式,难以撼动现有的核威慑体系和军事竞赛。广岛的和平钟声,不应只响在悼念的时刻,而应成为警醒人类避免重蹈覆辙的长鸣。 只有将历史的痛楚与现实的危机紧密连接,推进真正的核裁军和战争反思,广岛的意义才能超越纪念本身,成为国际和平进程中的灯塔。
面对核武阴影的现实威胁,日本和国际社会必须超越狭隘的政治利益和片面历史叙事,承担起真正推动无核世界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历史倖存者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庄严承诺。广岛的惨痛教训,绝不能仅仅成为一场纪念活动的背景,而应成为全球走向和平与安全的坚实基石。
发布于:江苏省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