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刚刚成立的波兰敌后抗德武装组织——波兰国家军(Armia Krajowa,简称AK)总司令部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反攻计划,代号“暴风雨(Burza)”。计划旨在德国军队即将完成对波兰的占领尾声时,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义。根据这项计划,波兰各地活动的国家军游击队将以地区为单位扩充并组建成正规步兵师。自1944年1月“暴风雨”行动正式启动以来,波兰国家军陆续组建及筹划组建了共计20个步兵师。以下内容将对这20个步兵师的情况做简要介绍。
1、第2步兵师
第2步兵师,代号“追击(Pogoń)”,于1944年8月在拉多姆-凯尔采地区组建,初始兵力为3075人,辖有第2、第3和第4步兵团。师长为战前波军第5步兵团团长安东尼·若乌凯夫斯基(Antoni ?ó?kiewski,1896-1945)中校,呼号“林(Lin)”。
展开剩余87%1944年8月20日,该师在普日苏哈附近的森林中完成集结。起初计划支援华沙起义,但因局势变化,改为转战凯尔采地区进行游击战,主动与德军讨伐队交战。到10月8日,因整体局势恶化及粮食供应困难,师部宣布解散,各部队分散独立作战。其中第3步兵团一直坚持到1945年1月凯尔采解放才宣布解散。
1945年1月17日,若乌凯夫斯基中校被苏联内务部逮捕,6月8日经罗兹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两个月后,他被一支抗苏游击队救出监狱,但逃亡途中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49岁。
2、第3步兵师
第3步兵师于1944年8月在卢布林地区组建,原计划下辖第7、第8和第9步兵团,但仅第7步兵团在7月底完成约50%兵员集结,总兵力约2300人。师长为战前波军第25步兵团团长亚当·斯维塔尔斯基(Adam ?witalski,1894-1952)上校,呼号“橡木(D?browa)”。
第7步兵团集结后即参加了8月1日爆发的华沙起义,接到夺取奥克切机场(现华沙肖邦国际机场)任务。团长斯坦尼斯瓦夫·巴比亚兹(Stanis?aw Babiarz,1900-1947)少校获悉德军加强守备后取消行动,团伍解散参与巷战。但未收到取消命令的一个连队在进攻机场时被德军几乎全歼。
1944年底,斯维塔尔斯基上校被苏联内务部逮捕,关押两年多后于1947年获释,生活转为基层公务员,1952年病逝,终年58岁。
3、第5步兵师
第5步兵师,代号“利沃夫之子(Dzieci Lwowskich)”,于1944年7月在利沃夫地区组建,辖第19、26和40步兵团。师长是战前波兰第1军团炮兵军官斯蒂芬·切尔温斯基(Stefan Czerwiński,1895-1971)上校,呼号“扎姆科夫斯基(Zamkowski)”。
组建完成后,第5步兵师与国家军第14骑兵团协同,在苏军部分协助下,经过四天激烈战斗,于7月26日成功解放利沃夫。月底,切尔温斯基上校率领利沃夫代表团前往日托米尔与苏方谈判时被扣押,留守利沃夫的第5步兵师被缴械;支援华沙起义的第26步兵团途中也遭缴械,士兵被编入波兰人民军。
1947年11月,切尔温斯基上校获释归家,后先后在格但斯克理工大学、华沙卫生部和社会福利部任职,1971年去世,终年76岁。
4、第6步兵师
第6步兵师,代号“奥德威特(Odwet)”,1944年8月于克拉科夫地区组建,下辖第12和第16步兵团。师长为战前波军第20步兵师参谋长沃伊奇·韦德(Wojciech Wayda,1897-1949)上校,呼号同为“奥德威特(Odwet)”。
完成集结后,第6步兵师与第106步兵师及摩托化骑兵旅组成国家军克拉科夫集群,在克拉科夫地区展开游击战。苏军解放克拉科夫后该师宣布解散。韦德上校脱下军服潜伏民间,1946年曾被安全局逮捕,两年后因健康恶化获释,1949年去世,享年52岁。
5、第7步兵师
第7步兵师,代号“雄鹰(Orze?)”,于1944年7月在拉多姆-凯尔采地区组建,辖第27和第74步兵团,8月底总兵力1225人。师长是战前波军第27步兵师师长格维多·卡文斯基(Gwido Kawiński,1891-1962)上校,呼号“叔叔(Wujek)”。
组建完成后,第7步兵师归属国家军凯尔采集群,原计划支援华沙起义,后于8月下旬改变策略,分散返回原集结地进行游击战。1944年底,第7步兵师及下属单位自行解散。师长卡文斯基的战后经历不详,仅知1962年于热舒夫去世,终年71岁。
6、第8步兵师
第8步兵师,代号“罗穆亚尔德·特劳古特(Romuald Traugutt)”,以纪念一月起义中牺牲的同名抗俄将领(1826-1864)。1944年9月20日,由华沙佐利博尔兹区起义军残部改编而成,辖第13、21、32步兵团和第8轻炮兵团,兵力2728人,含674名伤员。师长为战前第17防空探照灯连连长米奇斯瓦夫·尼杰尔斯基(Mieczys?aw Niedzielski,1897-1980)中校,呼号“博鲁塔(Boruta)”。
组建后,该师在佐利博尔兹坚守十天,最终于9月30日根据国家军总司令部命令向德军缴械投降,师部随即瓦解。尼杰尔斯基中校被拘禁于德军战俘营,1945年5月获英军解救,1947年移民美国,在芝加哥从事体力劳动直至1980年逝世,终年83岁。1992年其遗体归葬波兰。
7、第9步兵师
第9步兵师于1944年8月组建于卢布林地区,下辖第22、34、35步兵团,师长为战前波兰边防军副司令路德维克·比特纳(Ludwik Bittner,1892-1960)准将,呼号“哈尔卡(Halka)”。
完成集结后,该师配合苏军参与了解放比亚瓦波德拉斯卡、缅日热茨和武库夫的战斗,8月7日被苏军缴械。比特纳准将被苏内务部拘押,1947年11月获释,之后在华沙重建办公室工作,1960年去世,享年68岁。
8、第10步兵师
第10步兵师,代号“马修·拉塔伊(Maciej Rataj)”,纪念波兰第二共和国副总统(1884-1940),1944年9月21日由华沙莫科托夫区起义军“南方”集群改编,辖第28、30、31步兵团及第10轻炮兵团,师长是卢布林军区军官约瑟夫·罗基茨基(Józef Rokicki,1894-1976)中校,呼号“卡罗尔(Karol)”。
组建后,该师根据总司令部命令向德军缴械,随即瓦解。师长罗基茨基中校关押于德军战俘营,1945年4月获美军解救,海外流亡12年后于1957年返波,任华沙运输服务办公室高级办事员,1976年逝世,终年82岁。
9、第11步兵师
第11步兵师于1944年7月组建于喀尔巴阡地区,辖第48、49、53步兵团,师长姓名不详。该师配合苏军解放卡乌什和桑博尔(现属乌克兰),1944年秋被苏军缴械。
10、第12步兵师
第12步兵师于1944年7月在塔尔诺波尔地区组建,辖第51、52步兵团,师长是战前波军第52步兵团炮兵排长
发布于:天津市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