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溪注:
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内家拳里有三句老口诀,说是“从形到劲、从劲到意”的进阶门路——乍看是说头颈、后背、肩膀该怎么调,实则藏着“劲从憋着到发出去、从断成一截截到连成一片”的整套道理。我跟着《内功四经》里的劲力说法摸爬滚打几十年,才算摸着点真章——关键是把这三句话拧成一股绳,劲才能在身上串得顺顺当当。
先说说“提颏以正头”:把“中轴”立住了,劲才有地儿扎根
“把颏骨往上提提”,可千万别当成“硬抬下巴”——早年跟着师傅站桩,我就栽过这跟头。那会儿攥着劲抬下巴,后颈僵得跟块冻硬的木板似的,气全堵在喉咙口,咽不下也吐不出。后来蹲在桩上琢磨半天才悟透:这儿说的“用力”,是“用意不用蛮力”,就像颏骨底下拴了根细棉线,轻轻往上拎着,带着下颌往回收半分——不是耷拉着头,是像嘴里含着颗小石子似的,不低头却也不仰着;后颈呢,就顺着这股劲自然“拔直”,不是硬挺得脖子发酸。
为啥非得这么弄?
先看身形——头是全身的“领头的”,颏骨这么一提,颈椎像串珠子似的,一节节就拉开了(丹道里说的“玉枕关”松开,大概就是这感觉),百会穴能稳稳当当地“悬”在那儿,整个脊梁骨就成了根竖直的轴。这时候你伸手摸摸腰胯,准能觉出重心不偏不倚——劲要从脚底下起,得先有这“中轴”稳住才行,不然腰刚发点劲往上送,脑袋歪一下,那股劲就被带得跑偏了,白费劲。
再论意念——头摆正了,神就不散。练拳最忌讳“头歪着、神飘着”,颏骨这么轻轻一提,眼神自然就沉下去了,不浮不躁的,连带着丹田那口气都能顺着脊梁骨往下“落得更实”。当年师傅蹲在我旁边捏着我后颈说:“头正则气顺,气顺则劲聚”,可不是虚话——提颏不是单调脑袋,是给全身的劲安个“定盘星”呢。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练的时候怎么找感觉?别死盯着“抬下巴”想,就琢磨“下巴底下有个小气球,轻轻往上托着”,用不了一会儿,后颈那块儿慢慢烘烘地发热——这是气血通了,肩膀不往上耸,脸也不僵着,这才是“自然正项”的真意思。
再讲“贴背以转斗”:把“劲轨”搭好了,力才能转得开
这可是劲路转换的关键关口。那会儿师傅总拿烟杆敲我后背:“塌着干啥?贴住!”我起初还较劲,把肩胛骨往中间夹得死死的,师傅又敲:“傻小子,是贴不是夹!”后来才懂,“两背骨极力贴住”的“背骨”,说的是肩胛骨——不是往中间“焊死”,是让肩胛骨挨着脊柱那侧的边儿,像“轻轻贴在后墙上”似的,后背的肌肉圆鼓鼓撑起来,就像张弓的弓背,有弧度却不僵。
这“一贴”,就把劲走的“轨道”搭起来了:
先看“劲自膊下而出”——“膊下”就是腋下那片,云门穴旁边儿,腰胯从脚下往上送的那股竖劲(就是顺着上下方向走的力),顺着脊梁骨往上爬,到了后背,就先在这儿攒着——你试试贴背的时候,腋下准能觉出一股劲含在那儿,不空不飘的,这就是劲要转弯的地儿。
再到“六腑穴向外转出”——六腑穴在肩胛骨内缘挨着腋下那儿,是“竖劲转横劲”的“转换站”。之前攒在膊下的竖劲,到这儿“拐个弯”——不是硬掰,是借着肩胛骨微微往外撑的劲,自然往手臂方向“推过去”。这时候摸手臂外侧,能觉出肌肉不是硬邦邦绷紧的,是“有股劲在皮下慢慢转”——这就是横劲刚冒头的样子。
最后“至斗骨而回”——斗骨是肩胛骨外侧挨着肩关节那儿,劲到这儿可千万别散了。我早年打拳就犯这浑,劲出去了就不管不顾,收回来时软塌塌的,师傅拿靶让我打,总说“你这劲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还练啥?”后来才明白,“回”是“憋着劲”。就像拉弓拉到最满时得“顿一下”,劲到斗骨这儿,借着肩胛骨往回“含”的劲,轻轻沉回后背,像“水流撞着石头打个旋再往前走”。这么一来,劲就不是“打一拳就用完了”,是“发出去时能放得开,收回来时能憋着”,打出去的拳才有“后劲儿”,一拳接一拳不脱节。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练的时候怎么找体感?贴背别夹着肩,就想象“后背有个圈”,劲从腋下出去,顺着背往肩膀、手臂转,到肩膀那儿轻轻“兜一下”再回背——手不用动,光凭意念转,后背会觉得“暖暖的,有股劲在里头转圈圈”,这就是“转斗”的真劲摸着门儿了。
最后说“松肩以出劲”:把“关卡”撤了,劲才能透得远
不少人练到这儿就卡了壳——背也贴得挺像样,劲在后背转得也顺,可一拳打出去,不是软得像没吃饱,就是僵得胳膊发酸——问题出在“肩井穴没开”。肩井穴在肩头那儿,肩和脖子交界的窝窝里,是劲从背到胳膊的“最后一道闸”。
“极软之意开”,不是“把肩膀往下压”(压狠了反而僵),是“用意念把肩井穴那儿的僵劲'化掉’”。早年师傅教我个土法子:出拳前先闭着眼琢磨:肩井那儿像个没系绳的布口袋,松松垮垮敞着口——不是真把肩膀往下坠,是肩头那股下意识往上架的僵劲,得给它化了。
为啥这“一软”就管用?
肩井一软,之前在斗骨那儿“憋着的横劲”就没阻碍了。你想啊:背骨贴住是“把劲蓄满了”,斗骨回劲是“把劲憋足了”,肩井再一松——就像水库开闸,劲顺着手臂“唰”地透到指尖,不是“胳膊自己抡着打”,是“后背的劲推着胳膊走”。这时候打拳,自己能觉出“劲是从背发的,不是从胳膊硬抡的”,手尖还会有点“麻酥酥的穿透力”,不是浮在表面的劲。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最关键是“松中带刚”:早年我傻呵呵以为“软开”就是松垮垮,结果劲全散了;后来才懂,“极软之意”是“去掉僵劲,留住活劲”——肩井软了,但肩胛骨还是“贴在后背上的”,斗骨那儿憋着的劲也还在,这叫“松而不垮、沉而不僵”,劲才能“软里带着硬”,既透得远又有分量。
练的时候怎么体会?出劲前,先“意想肩井穴轻轻往外'鼓’一下”——不是耸肩,就像那儿吹了个小气泡,随即出拳——准能觉出劲“没卡在肩膀那儿”,直接从后背顺着手臂出去了,打完拳肩膀不酸,反倒是后背微微发热——这是劲没耗在局部,全顺着道走了。
最后总得说几句:这三句话啊,就像串珠子,掉了一颗,整串都散了
提颏正头,是给劲“立中轴”——中轴歪了,背贴得再牢、肩松得再好,劲也是斜的,用不到正地方;
贴背转斗,是给劲“搭轨道”——轨道断了,头再正、肩再松,劲也是散的,串不起来;
松肩出劲,是给劲“开闸门”——闸门关着,头再正、背再贴,劲也是堵的,透不出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练到年头够了就会发现:不用刻意琢磨“提颏”“贴背”,心里一动念,头自个儿就正了、背自个儿就贴了、肩自个儿就松了——这时候劲就“活”了:从脚底下起,顺着脊梁骨上后背,经六腑穴转成横劲,到斗骨那儿憋着,再借着松肩透到手上,打完还能顺顺当当回后背——这么一圈下来,全身没一处僵劲,这才是内家拳“周身一家”的真劲。
说到底,这三句话哪是练“某一块地方”?是练“全身的劲能串起来”——早年年轻气盛,总琢磨着怎么把拳打得更狠、劲更大;练了这些年才咂摸出味——劲能串起来、连得顺,比啥都金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