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南方杂志社、南方+党建频道平台特此推出《南粤先锋》专栏,讲述南粤党员故事,讲解党建知识,树立先锋形象,敬请垂注。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中的这句古语,揭示了万物各有其宜、过犹不及的深刻哲理。笔者认为,为文著述亦是如此,当长则铺陈详述,把事理说透;当短则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这种行文长短的“尺度”把握,看似是文字表达的取舍,实则映照着作风务实与否的“纯度”。
当下,转作风、改文风已蔚然成风。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执笔者不自觉地陷入误区。有的为了显得“重视”,刻意拉长篇幅,开篇必引宏论、结尾必套陈言,核心要义却空洞乏力;有的为了图“省事”,随意删减核心内容,对群众关切的问题一笔带过,对需要落实的举措含糊其辞,看似简洁明了,实则敷衍塞责。这些“长而空”“短而浅”的文风,既背离了“有话即长,无话则短”的准则,也与中央八项规定中“精简文件简报”“改进新闻报道”等要求相去甚远。
文风“尺度”体现作风“纯度”。“注水”的长文,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物,部分干部想用材料篇幅取代实干成效,不愿深入思考、俯身调研,便用空洞的辞藻堆砌字数,靠华丽的表述掩饰内容贫瘠;“缩水”的短文,则暴露了责任意识的缺失,有的干部想逃避责任,于是对该详述的政策举措“长话短说”,对该回应的群众关切“该说不说”,用刻意压缩的篇幅掩盖矛盾、回避问题,让政策在传递中“大打折扣”。究其根源,无论是“注水”还是“缩水”,都折射出理论功底不扎实、思想深度不足,导致文章脱离实际、华而不实。
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筑牢根基,多读原文原著,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明确文章、文件的价值在于破解难题,而非“装点门面”,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使大稿不空、小稿不薄。知行合一,关键在行动。既要钻研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在学用结合中提升洞察力,练就见微知著的本领;更要常走田间地头、少看“盆景台账”,多听群众呼声、少拍脑袋决策,以朴实文风涵养务实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风问题,深刻指出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制度是改进文风的根本保障。要大力倡导“短实新”文风,明确各类文稿的篇幅标准,从源头上杜绝“搭车”表态、冗余阐述等现象。考核评价要向“实效”倾斜,看文稿是否提出了管用对策、是否推动了问题解决,而非简单以字数多少论优劣、以辞藻美丑定高下。同时,要健全容错激励机制,为“敢说真话、愿道实情”的干部撑腰鼓劲,鼓励大家在文稿中直面矛盾不回避、直言不讳不遮掩,打破“报喜不报忧”的思维惯性,让求真务实的文风在制度护航下蔚然成风。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风是一面镜子,字里行间见作风。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校准文风“尺度”为抓手,锤炼作风“纯度”,以实实在在的文风、踏踏实实的作风革除文风积弊,在笔墨间彰显担当,于实践中践行初心。
更多精彩内容:南粤先锋专栏>>>
【作者】林灵
【供稿单位】河源市和平县委组织部
【栏目统筹】陈健鹏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