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别再这样洗澡了,刚从外头晒得满身大汗,一回来就冲冷水,万一受凉咋办?”
“哎呀,我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凉快!现在这天太热了!”
这天,赵阿姨洗完冷水澡后,没多会儿就开始打喷嚏,晚上还出现了轻微腹泻,第二天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
“妈,我看你这不是图凉快,是拿命硬扛啊。”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天气最热的时候。
很多人想着借着天热养阳、排寒、出汗,却因为方法不当,结果好心办坏事,明明想养生,却差点“养”出一身病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三伏天千万别做的5件事,很多人以为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病”!
一、三伏天运动别太猛
不少中老年人喜欢在三伏天“汗蒸式”锻炼,认为“多流汗排毒养生”。
尤其是清晨或傍晚在公园里挥汗如雨,甚至有人说“热得越狠越能锻炼人”。
其实,这是个严重的误区。
三伏天本就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汗液排出量本身就大,此时再高强度运动,会加剧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导致中暑、低钾、心律不齐等问题。
特别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剧烈运动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脑梗。
医生提醒:“夏季锻炼宜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拳、慢骑车,每次控制在30分钟以内,出汗后应及时补水补盐。”
二、冰饮虽爽,一口闷当心“吐血”!
前不久,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位35岁男子,外出归来后口干舌燥,一口气灌下整瓶冰镇饮料,不到几分钟便觉得胃部绞痛、恶心呕吐,甚至呕出了带血的液体。
医生诊断为:急性胃黏膜损伤。
三伏天高温酷暑,很多人渴望一口冰爽下肚,但过量冰饮会迅速刺激胃肠道,引发血管剧烈收缩,尤其是在出汗状态下,冷热交替刺激非常大,容易导致胃肠痉挛、胃出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建议:冰饮不要低于10℃,喝之前先含一口在嘴里适应温度,再慢慢咽下,一次不宜超过200ml,切忌空腹饮用。
凉,是一时爽,胃,是真的受不了。
三、晒背也讲究“度”,过了就是“灼伤”
民间有“晒背驱寒”一说,三伏天晒背可以借助自然阳气,温通经络、振奋阳气。
但很多人把晒背当“暴晒”,顶着太阳一晒就是半小时,结果不是“阳气足”,而是皮肤晒伤、头晕乏力,甚至引发中暑。
晒背有益,但必须讲科学:
最佳时间段:上午8:30-9:30,或下午4:00-5:00;
每次不超过15分钟;
选择阴凉处或微晒环境;
皮肤敏感者建议穿薄衣,避免直接暴晒;
一定要及时补水,防止体液流失。
晒背不是晒“伤”,是晒“养”。过度暴晒,阳气没补到,皮肤反而先“抗议”了。
四、苦味虽好,不是天天能吃
“三伏吃点苦,一年少吃药”,这句话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定依据。中医认为,苦味入心,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之效。
夏季火热、湿气重,适当吃点苦瓜、莲子心、苦荞、马齿苋等,有助于去心火、助脾胃。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一听“苦能养生”,顿顿来点苦,甚至把苦瓜当饭吃。
但苦味摄入过多,可能会伤脾胃、损肾阳,尤其是体虚、胃寒、脾弱人群,长期食用反而出现腹胀、腹泻、食欲差等问题。
建议:苦味食物每周吃2-3次即可,不宜天天吃,更不能长期大量摄入。养生不靠苦撑,适量为佳。
五、绿豆汤虽解暑,别喝成“伤脾汤”
夏天一提解暑,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绿豆汤。确实,绿豆性寒,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
但绿豆汤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能随便喝!
绿豆汤的“寒凉”属性,对于体质虚寒、脾胃虚弱者来说,可能会导致腹泻、胃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尤其是老人、孕妇、儿童等,脾胃娇嫩,过量饮用绿豆汤反而损伤脾阳,出现“越喝越虚”的现象。
建议:
绿豆汤不可天天喝,三伏天每周饮2-3次;
可加入少量陈皮、姜片一起煮,减缓寒性;
空腹不宜饮用,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喝一小碗。
六、养生不能乱来
三伏天的确是调养身体的大好时机,但千万别被“老经验”带偏了方向。
养生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是一味照搬就能有效果。
如果已经出现了反复乏力、腹泻、口干、胃胀等不适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而不是盲目调理或网上自查。
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